电子稿怎么弄(世事洞明皆学问——何三刀《伏虎场上》读后随记)

大概六年前,天涯论坛“舞文弄墨”版块热闹一时,达两三年之久,堪称长篇小说草根写手几十年来之盛事。究其原因,有天时地利,也有人为。大家都知道,在纸媒时代不是已经扬名立万的作者,大部头作品是很难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新世纪后,网络改变了这一切。就拿天涯论坛“舞文弄...

大概六年前,天涯论坛“舞文弄墨”版块热闹一时,达两三年之久,堪称长篇小说草根写手几十年来之盛事。究其原因,有天时地利,也有人为。大家都知道,在纸媒时代不是已经扬名立万的作者,大部头作品是很难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新世纪后,网络改变了这一切。就拿天涯论坛“舞文弄墨”来说,前后几年中,每年都要推出当年在“舞文弄墨”发帖并成功出版的排行榜。虽然那些作品都是以悬疑、科幻和立志的题材为主,但也吸引了不少怀有文学梦的人来此发帖,与读者互动,心血作品终于有个有人阅读的场所,并从读者评论回复中了解作品的优劣,以及题材是否热门,再回炉修改修订。更有不少人想借此宣传作品,以达到纸质出版的梦想。在当下,似乎有一个不成文概念,没有纸质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作品。之所以出现这种概念,是现实造成的。没有纸质出版,你拿什么去研讨说事和评奖?!

因此,那几年天涯论坛“舞文弄墨”版块聚集了全国各地怀有文学梦的人,作品以现实题材为主。本来,大家各自发帖连载,各自回复评论,偶尔相互顶帖,自得其乐。有一天,一个叫何三刀的四川人在“舞文弄墨”发了一部《行走在伏虎场上》的帖子,几天下来,犹如天翻地覆,不管是码字的还是读者,都眼前一亮,好评如潮。当时,我也在“舞文弄墨”连载一部作品,并粗看了他的作品,从框架到语言再到叙事风格,都让我惊叹不已。由于何三刀频繁与码字发帖的人互动,大家相互评点回复,一大批人就此熟悉了许多,不少人成了朋友或文友。后来,何三刀发了一个“书评”帖,号召文友们写书评。宗旨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求同存异,以诚待诚。一时间,“舞文弄墨”热闹非凡,大家在阅读对方作品的同时,不少人写了诚恳的书评。何三刀更是抛砖引玉,不辞辛苦,频频写书评。在所有收到书评的人看来,何三刀的书评总有画龙点睛拨云见日之感。就是这不经意的点睛,也许改变一个人一部书的命运。不知何时,有些谦虚好学的人甚至叫他“何校长”。黄埔军校大名鼎鼎,人才辈出,盛况空前,可以说一所大学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以及改变了不少人不少家族的走向,在国人心中不可替代。这个“何校长”的称号大概是联想于黄埔军校。如果“舞文弄墨”是那几年草根文坛的“黄埔军校”,那么何三刀就是“何校长”,实至名归。

我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跟何三刀相识相交成了文友,如今更是“金玉之交”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能升华为朋友,除了偶然因素,更多的是共同爱好和共同经历。与何三刀偶尔交流后,我发现,我跟他年纪相近,经历相似。我们二人曾经都有一个铁饭碗,他是事业单位人民教师,我是军工国企职工。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先后下海。我们在珠三角有相同的打工创业奋斗。甚至我发现,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都在广州火车站短暂流浪过,还在不同的时间在揭阳市生活过一段时间。唯一不同的是,他在八十年代是天之骄子,本科师范大学毕业,科班出身,而我却只上了个中等学校。但他并没有因学历高而高高在上,反而待人推心置腹。人的一生能遇到这样一个偶尔交流指点又在爱好上互通有无亦师亦友,幸哉,不亦乐乎。

正因为何三刀是科班中文系出身,又做了多年高中语文老师,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下海的弄潮,文学素养叠加大风大浪的经历,以及他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他码出的作品自然是佳作天成。几年下来,他写了十多部长篇,部部精品,吸引了千万个粉丝,简称刀粉。而我虽然也写了十多部长篇,但总觉得跟他的作品相比,稍逊一筹。因此,我一直希望抽出时间真正研读他的作品,向他取经,提高今后的码字水平,多留一些好作品于世上。

二零二零庚子年下半年,得知何三刀的作品《伏虎场上》出版,我在为他高兴的同时,请他把《伏虎场上》电子档发给我,我正好趁手上没有码长篇的业余时机,好好研读,用心研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学业事业和爱好,别人的长处不要妒忌,自己的短处不要自卑,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总会有进步。何况,几年前我就了解,何三刀的作品之所以好评如潮,一定有他独到的功底,此时不学,更待何时。

何三刀此次出版的《伏虎场上》是其两部作品的合并,一是《行走在伏虎场上》,二是《走出伏虎场的人们》。几年前我都曾跑马观花阅读过,两部作品既有关联,又独立成书。《行走在伏虎场上》内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川北一个乡镇的各色人等的生存变迁,读完此书你眼前大概率会冒出一幅图,一幅《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图,可见此作之上乘。《走出伏虎场的人们》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主角何二刀为首的一群高中生的求学历程。八十年代恢复了之前中断的高考,农民子弟又可通过读书跳进龙门,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凡是成长于八十年代的那几代人一定对那个年代满满回忆,这部书的选题可谓热门。但是,两部书为什么要合并成一部书出版呢?不得而知。也许,是由于出版社或营销的原因吧。

这次收到何三刀的《伏虎场上》电子稿后,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读了第一遍,现在是阅读第二遍。为什么呢?当然是求取真经。任何事情到了一定历程之后都有一个瓶颈问题,都有一个天花板问题,如何突破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再起航。

因此,这次研读《伏虎场上》我特别关注的是此书的框架视角,至于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诙谐、风趣、调侃,阅读体验不是一般的愉悦,在此不表述。

码过长篇小说的人都清楚,一部长篇犹如建一座高楼,地基要稳,框架要先设计好。长篇小说的地基是什么?虽然我创作了数部长篇,但还真不知道如何用文字精准说出来,对我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机会一定请教何三刀。框架就好说,故事先后顺序如何叙述。《伏虎场上》这部现实题材长篇并没有用特殊的框架,而故留一个悬念和谜底,大框架以时空为顺序平铺直叙,偶尔插叙跟本书有关的内容。比如徐乖法的爷爷救红军一节,就是插叙。这段插叙不但交待了徐乖法的出身,其实也间接交待了新旧社会的诸多区别,以及历史车轮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更对特殊时代人物的反常人生而感慨。读了这段插叙,几句话穿插于不同时代,我的感觉是,此书虽然是风趣诙谐的语调,但同时又颇有厚重之感。

本文来自好男人,爸妈造投稿,不代表美啦学习笔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33254.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9-21
下一篇 09-21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